写年终盘点基本上是15年之后一直会做的一个项目,之前是跟盘点群里的朋友一起做,后来群里不再继续这个活动之后,依然自己写,不过因为没有ddl,最近两年有点拖延了。

  2022已经过完三分之一了但是我去年的盘点还没写,拖了很久感觉再不写都快忘掉了,趁今天不想做事赶紧记下来。这次的盘点,与其说是2021年整年的盘点,不如说是2020年疫情之后到2022年初整个疫情阶段的一个生活总结,我感觉这一年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的日常规划、长短期目标、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都有了极其重大的转变。可能是因为被迫lockdown在家里封了很久,所以整晚整晚地睡不着,就算睡着也是噩梦连连,梦里全是去世的亲人,然后我也是在2021年开始正式迈入30岁的阶段,想到这个时候的我还在读书还没有立业,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似乎已经搁置了很久,一种极大的焦虑也在疯狂地折磨我,按朋友的话说,感觉我白天和夜晚分裂成了两个人,白天的时候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做事情,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干劲十足,不断给自己添加任务,晚上的时候又极度地抑郁和自卑,不断地自我否定。我记得有段时间自己像得了病一样,看谁都不顺眼,对着亲近的人发脾气、哭,把情绪的责任推卸给家人,但是等我迈过这个坎的时候,我又觉得我好像更强大了,现在回想起之前的那段情绪经历,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也幸好是在这个状态下我及时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现在将这些痛苦和快乐的经过记下来,尽量在盘点的时候做到真诚和直白,希望以后的自己在遇到相似的障碍的时候,能够重新从回忆里找到振作起来的勇气。

  1. 读书会。

  我刚刚读博士一年之后就遇到了疫情,所以几乎整整一年没能跟导师有积极的互动,因为申请时候遇到的种种障碍,我从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就极端的不自信,并且非常清楚自己欠缺基础知识。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如何付诸行动对我来说其实是更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困难千头万绪,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起。回想起当时的状况,我觉得我最应该感谢的是带我一块读书的师兄师姐。我在硕士阶段的时候因为法语不好,所以几乎听不懂我的梵文课老师讲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重修了一年,依然没有什么起色。F师兄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周带我读一次梵文小故事,然后后来读博士之后H师姐加入了我们,大家开始一块读更艰深的佛经,然后是《高僧传》,后来我又和师姐开始读Ramopakhyana,900多页的梵文,我们居然从头到尾啃完了。老实讲这个读书会对我本身的研究来说其实不太有帮助,但是整个过程让我更近距离地理解到了我羡慕或者尊敬的前辈们的学习模式,开始不再做抱佛脚式地刻苦努力,而是更加注重每日的坚持。在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之前,我把他们的厉害理解为一种“天才”,并为自己的“不够厉害”开解,等到和他们确实开始每日读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或许“恒心”才是一种更稀有的品质。

  同时也是在这样的前提,我开始模仿类似的读书小会,跟其他的小伙伴们开始进行一些周期性的阅读练习,比如和大学同学每周日一块读《大家的日语》的配套阅读材料(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我们读完了第二本!现在我开始准备暑假的JLPT考试了!)比如和我表弟每周三一块读一篇英文科技新闻(因为他之前转了工作需要重新捡回英语),这个读书过程我感觉不仅学到了东西,过程中因为有人陪伴,也不觉得枯燥无味,另外令我惊喜的是,我又和这些朋友和亲人们产生了新的联系。原本跟我已经不怎么说话的弟弟,今年也会没事给我发他家的猫猫照片了!

  1. 节奏和频率。

  之前说到,其实和师兄师姐的读书会,提到了正面的一部分,其实也有我从中汲取到的经验教训。因为我的研究其实并不会特别用到梵文,所以我学习的干劲不是很大,另外一方面是,在两位大佬前面,我几乎插不上话的时候,我的挫败感和沮丧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一直都在被别人告诉”你这样不行”“我们应该要怎样怎样”的时候,我好像就会被裹挟着被动参加一些其实对我来说并不必要的练习当中去。毕竟每个人的方向和目标都不一样,研究的题目也相差很大,当然了,读书、学习永远是对的,但是如果老是为了某件“对”的事情去给自己加码,那我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呢?抱着这样的心情我退出了大家读书的小组,后来也会在类似的读书小组里见好就收。我不会把这样的集体活动作为一个必须永久进行下去的东西。感觉一开始我很直白地说我不参加的时候,对方一般还挺惊讶的,尤其是我退出的第一个师兄师姐的读书小组,因为对他们来说主力是他们,我是被带飞的那个,但是我已经不知道在他们的讨论中走神了多少次了,这确实是听完会收益无穷的东西,但是我目前不太需要,一旦我当下最紧迫任务的不是学梵语、看与我无关的重要材料、读与我考试不相关的日文内容的时候,我就不太想出于善意和友情再去做一个“陪伴者”了。
  
  退出了阅读小组之后我留出了大片时间,用来补习之前转专业欠缺的知识,那会儿基本上每天都要听通识课,然后周末去参加线上的研讨课程,看重要的和我论文相关的基础知识。可能每个博士都应该经历一个阶段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跟着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导师)跑,也不是为了累积某个数量去阅读和学习。类似的事情还有比如说有人会在年终盘点的时候罗列自己今年读了多少书,我感觉我没法做这种事情,我21年的上半年刷完了将近200多本全宋笔记,从数量上来说它当然很可观,但是对我来说它只能算我研究内的其中“一种”阅读材料而已,是不能算作“读物”放在盘点里的,如果要盘点,我可能2021年几乎没看过什么正经的出版物或者小说,但那些不能被盘点的材料又确实组成了我业余写作和兴趣的重要来源。所以我还是想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频率和节奏,在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时候,我就不再想追着别人跑了。

  1. 多线程

  2021年我学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多线程安排自己的日常事务。我应该从小就是个小猫钓鱼的人,兴趣爱好极其广泛,但是每样都难以专精,因为时间不够。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的生活永远有重点,在关注重点的时候,就总会不得已牺牲别的事情。这对我来说非常痛苦。如今我已经坦然接受我会一直保持各种兴趣爱好的现实了,怎么让它们彼此和睦共处又不妨碍“正事”,其实是我去年想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契机是年初的时候我和猫哩交换了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和计划。我做了一个非常扩散的脑图,在这个基础下,我将每样想要做的事情细化了下来。我想做的是:

①博士论文坚持写好写完,争取能顺利毕业
②要继续写小说,并且努力探索叙事在不同载体、不同方法下的美的可能。其中包括了在翻译的剧本、还有重新捡起格律诗词的学习。
③要继续把法语、日语学好,并且越来越好。
④要学好计算机技术,2021年当时目标是能独立维护我当时刚刚建起来的博客,然后开始继续探索前端语言和视觉小说,在这个目标下,定期增加对各种新技术的了解。
⑤继续画画,目标是回国的时候把我妈在家里客厅挂的200块钱的打印挂画换成我自己画的。
⑥要坚持锻炼身体。
⑦继续学古琴,每学期中心的汇报表演都要争取参加。
  ……

  当时这样安排了之后,我就开始了每个月的计划安排,把每个月的每天都安排了应该做的事情。下面是我当时做的一些表格。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我每天都安排了我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日常就是充实的,并且我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会满足我上述事情的时间需求,但是它同时也是机动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今天只能完成这个计划的百分之八十,那也没关系,因为这个安排是周期性的,如果我今天练不了琴或者翻译不了剧本,ok那也没关系,我知道下周或者明天的同一时候我还可以做一样的事情,这样我不会因为我今天这件事情被牺牲掉了而感到丧气和慌张,这样一来我的进度虽然是慢的,但是是龟速前进着的。




以上分别为2021年2月、11月和2022年3月的计划表,除了逐渐根据事情的类型和重要程度进行标色之外,我也开始逐渐将单独每周每日安排变成了和事件进度有强联系的甘特图。

  当然这样做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缺陷的,这个安排表在2022年初的时候被进行了大翻修。首先是,我虽然安排了每天要做什么事情,但是我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设定我要做到多少程度,所以容易在执行的时候变成无效打卡。我改变的方法就是在制作单一的日程表之前,首先做一个最近两年的所有事情的进度甘特图,然后再根据甘特图安排的进度,把要做的事情分配给每一天,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就更理性,并且目标性更强了,我终于可以非常肯定地跟我的家人朋友们说我具体到什么时候能写完论文毕业了!21年的表格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执行力的问题。我每次把我的计划表发给朋友看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我在吹牛,觉得我做不了这么多事情,确实如此,我大概一天只能做完每日安排的百分之七八十,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一年小说几乎没怎么更新的原因,因为它的重要级别决定了它永远是最快被牺牲的那个。而且时间久了之后,人确实是会疲惫,再加上我本来就有拖延症,要克服还是很难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两次改变:第一次是我开始使用habiticats的app,这是一个帮助人改变习惯的打卡软件,首先它会给你一个初始的游戏小人,然后让你给自己设定每日目标,如果你完成它,你的小人就会变得强壮一点,你可以带着你的小人和朋友组队去打副本,通过完成每日目标对boss造成伤害,如果没有完成,也会被boss胖揍。我和猫哩大概这样很疲惫地搞了几个月之后终于玩不动了,但是也就是在这种奖励当中,我在每天做事的时候开始提起了劲头,不再觉得那是一种负担了,后来我开始规律进行运动并且每天吃很多的时候,我差不多就可以自主生成这种“劲头”,于是我就把这个软件抛弃了。但是此时依然还有一个困住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效率。在这之前我已经意识到我每天精力的波峰波谷的具体时间,重要的事情尽量按照我的精力的情况进行分配,并且尽量加强锻炼和饮食,争取增加这个精力最佳时间的时长。但这还不够。说来也巧,我就是在那个阶段无意间从一个youtuber那里学到一个时间管理方式,即每天晚上如实地写下自己每件事真实花掉的时间。这个小小的习惯完全改变了我自己对自己时间使用情况的认知。我可能是到今年才发现,我每天高效率做正事的时间其实完全可以翻倍,但是我总是为了回微信、或者看看微博玩玩手游就被无端浪费掉了,可恶,这些琐碎小事其实并不给我带来快乐,我只是在拖延在抵触在消磨时间!如果一鼓作气的话,明明我还可以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开始了每日的时间统计,我反而每天就像在刷某种排行榜一样,每天都充满干劲试图超过昨天的自己。这样一直正面的反馈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靠这些撑过了去年一些非常黑暗阴郁的时间。

  1. 人际关系

  2021年的30岁的我依然还在跟妈妈吵架,但是也多亏她耐心在电话里陪我渡过我每一次的精神崩溃,我才能一个人在没人的法国八楼熬过lockdown。很让人感动的是,跟我一直关系很淡的我哥,明明是完全不看文字的一个人,去年很认真地看完了我写给他看的随笔,很镇重地跟我许诺了类似于一个爸爸会对女儿说的话,我一直觉得我父亲去世之后,我就得自己去闯去冲,但是忽然有一位男性的长辈跟我说“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我会托住你”,虽然我觉得他不见得真的办得到,但是我还是好感动,可能我一直以来就缺这样一句话吧。21年的时候我家里好多重要的亲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有的甚至跟我差不多的年纪,我越发感觉到时间的珍贵,想要多和他们在一起。

  再来说说朋友吧,2021年的时候,正式和一些“熟人”拜拜,我越来越清楚我不是要当一个“好人”,也分得清楚到底哪些是“朋友”,哪些只能跟你做“熟人”。在此之前我更倾向于一个人呆着,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人太容易接受到负面情绪然后被其影响,但是翻了年之后我发现,其实跳出固有的交际圈或者工作圈,其实我还是能找到很多玩得来的小伙伴。我意外地发现原来我其实和古琴班的小伙伴们非常玩得来,后来年底去意大利的时候,也和同行的朋友很有默契,一开始本来是觉得大家可能不是一类人,但是妹子们真可爱啊!今年我还要多出去玩,多认识人,不要一个人呆着!

  1. 焦虑

  最后在重新说回去年“焦虑”得睡不着的话题,可能很多人在我这个年纪都会焦虑,尤其是我身边一些很厉害的人,大部分的人会觉得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些什么出来,但是现在他们或者还不知道那个“什么”具体是什么,或者是他们离他们期待的那个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感觉到焦虑。我深深被这样的情绪影响着,并且反复被周围人提醒这个“焦虑”我们都应该有。但是有一天我和E在塞纳河的桥上,也不管脏不脏地直接坐在地上聊天吃冰淇淋,看着周围的人根本不搭理我们,自顾自地从旁边走过。我忽然觉得E之前说的话很对,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来说根本不重要,没有人会专门来搭理我们。我明明是个菜鸡,我为什么要焦虑,我并不是因为成绩好会对学术界或者对我这个课题有重大贡献才读博的,我是因为喜欢才去做,我喜欢画画、喜欢弹琴、喜欢文字,对一切我没见过的东西后好奇,我只要去做去享受过程就好了,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上最渺小不过的一只蝼蚁的时候,我忽然获得了最大的快乐:我自由了!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任何事情!因为我不重要!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是世界又是这么美好,我要抓紧时间去开心!
  以上就是我的2021年盘点。